文/厚码

苏超,热浪袭来!
这个夏天,“苏超”彻底火了。7月5日晚,南京奥体中心的赛场彻底沸腾,60396名球迷蜂拥而至,创下一项新纪录:中国业余足球赛单场最高上座纪录!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的德比一触即发,场内铿锵拼杀,场外广告牌则是品牌大战的火力全开——京东、伊利、喜力啤酒等纷纷亮相,这场属于江苏的足球盛会全面升温。
广告牌“爆仓”?别问,挡不住!
号称“散装江苏”的苏超背后,正是活力无限的商业故事。赛事启动短短两个多月,赞助商数量从开局的6家暴增至近30家,赞助位置一位难求。江苏银行一掷800万豪夺冠名权,硬是让自己品牌形象在广告牌、球衣袖标和赛场的每一块LED屏上无处不在。有人笑称它“800万花出了8个亿的效果”,这波操作不简单!而南京赛区方面,即使河西奥体中心增加了14块广告牌资源,依然供不应求。
散装江苏,遭遇散装阿里?有火药味!
最有看头的,当属“散装江苏”的风趣外交碰上了“散装阿里”的商业插足。阿里系品牌各显神通,淘宝闪购捆绑常州,支付宝加持徐州,花呗锁定无锡。南北球队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们被映衬得更加“内战基地”!这场赞助商之间的对垒,不仅看起来有点混乱,更展现了阿里深谙区域流量的精准战略布局。粉丝调侃:“看球有趣,讨赞助作弊。”
民间赛事,如何踢出超级商业价值?
看看苏超的流量数字,就知道它有多火!社交媒体上话题播放量早已突破百亿,网友们的各种玩梗和二创内容比比赛还热闹。例如常州队的悲情大戏——“屡战屡败”的无奈催机,自带单日3亿话题播放量。也有人说,这不就是地域冲突的足球版“真人秀”?
商业角度来说,苏超的魅力不仅仅在场上的球员奔跑。江苏银行紧抓赛事热度,在手机银行APP内开设“苏超专区”,门票优惠、金融服务全面上线。据统计,其APP用户新增10万,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高达61%。另外,品牌们也带着浓厚本地文化入场,比如京东的盐水鸭梗海报、美团扬州队的“足疗免单”,都巧妙地关联了地域特色与大众情绪。
体育赛事的营销转型,够大胆!
说到民间赛事,贵州的“村超”也早早吸引了大量关注。这个自发组织的村级足球比赛,让766万游客涌入贵州小城,带来84亿的旅游收入。村超从区域性赛场迈向国际化舞台,而苏超则用自己的方法抢占市场。“村超”带着浓浓民俗氛围,用传统与文化深度绑定消费者;苏超玩的是快反,一个闪电战打造即时零售实验场,广告效果直接冲到消费终端。
京东推出“盐水鸭5折”,美团主打“足疗反消费疲劳”,这些品牌策略,让体育赛事不再是单纯的注意力争夺战,而是让商品与场景实现无缝链接,从传统赛事的单次售票模式跳转到场景化消费驱动链条。
苏超未来:后场战术更关键!
如今,苏超正风头正劲,11月的总决赛将迎来新的火爆高潮。但从微信指数来看,苏超热度有个明显规律——赛时冲顶,赛后回落。这对长线品牌来说,考验不小,他们需要在赛事狂热的间隙找到稳定触达用户的方式,打破仅靠热度的思路,学会转化情感资产。
苏超的品牌要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,比如折扣盐水鸭从赛场火到厨房,比如用“城市盲盒”将地域文化变成强关联的消费链条。“盐城10元票捆绑25家景区”的模式,或许是未来参考方向,赛事景区联动闭环不光卖竞技,还能卖眼界。
热潮之后,如何守住“长青密码”?
究竟如何从现象级IP转向持久流量?答案藏在三件事里:让地域文化变成城市记忆图腾;让球赛驱动文旅消费闭环;让青训反哺成为赛事生命力的续航符号。品牌也必须构建自己的“城市共同体”逻辑,从赞助商进阶到地方情感资产的持有者。

当11月赛事帷幕落下,比赛已结束,商业还在继续扩展。这不仅是苏超的故事,也是品牌如何乘势抓住年轻人心的启示录。如果你今天错过了苏超,别急,看它用“地域梗+情感资产”持续攻占市场的秘诀,或许未来,我们能从这片散装土地上发现真正的未来型营销范例!